米乐·M6昌吉市滨湖河景观带(8月11日无人机摄)。□本报记者何龙摄
“楼宇挺立,绿地环绕,城市面貌越来越美。”“村巷宽敞,产业兴旺,乡村吸引力越来越强。”……
纵览庭州大地,城乡发展活力澎湃。这也正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最生动、最直观的一隅。
城乡发展往何处去?
2024年1月,昌吉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锚定“典范地州”目标,大力实施“十大典范行动”。其中,实施城乡面貌提升行动成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等提升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建设综合交通立体网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乡村面貌,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美好家园。
围绕工作目标,昌吉州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焕新改造 推进城镇化提质升级
昌吉州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楼栋内的供热立管改造后,我家的温度升到了25摄氏度,再也不用裹着羽绒服了。”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亚中社区亚中小区居民朱晓琴是该小区的老住户,因为小区建成较早,供暖设施老化,房子一直不热。今年,昌吉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让她切实感受到了冬日里的暖意。
不仅如此,昌吉州今年完成呼图壁—昌吉供热长输管线工程,实现跨县域输送热量,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以上,解决了昌吉市、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热源不足的问题,群众反映多年的供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让城市更美好,让各族群众生活更舒适。昌吉州根据“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化思路,利用方寸空间为城市添“绿”,建设口袋公园、小游园,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在炎热夏日,走进玛纳斯县安居游园内,抬头便能看见郁郁葱葱的树木,随处可见居民散步纳凉、聊天下棋,曾经其貌不扬、无人问津的背街小巷经过修整,环境变美了,人气变旺了,如今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昌吉州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专项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今年以来,全州新增停车位3040个、充电桩704个、5G基站608个,开工建设日供水达6万立方米的昌吉市头屯河水厂及管网建设项目,开工建设6571套城镇保障性住房,提升改造143个老旧小区、37个街头口袋公园、小游园,持续推进1.5万户老旧小区供热立管更新改造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交通运输 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俯瞰昌吉州大地,一条条“畅、安、疏、美”的公路纵横交错,像一根根毛细血管连接城与乡,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城乡联动,区域协同,平衡发展,都要纳入一张庞大的立体交通网络,经济与社会民生因交通而兴。
沿着吉木萨尔县南部山区伴行公路一路行驶,惬意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寻访有着“天然氧吧”“养生之地”美誉的小分子画家村,邂逅蝴蝶谷里翩翩起舞的“精灵”,一路行一路都是景。
“路修好,人就来了,农产品不愁运输,老百姓不愁出行,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好政策。”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村民张红说。
今年1月16日,昌吉州第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确定昌吉州2024年要办好的十大惠民实事,其中就有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新增“四好农村路”300公里以上,惠及50个乡镇。这为畅联城乡、便捷高效、智慧安全、便民惠民提供了有力保障。
1月15日,将淖(将军庙至淖毛湖)铁路开通运营。
8月8日,昌吉州首座民用运输机场奇台江布拉克机场正式通航。
……
昌吉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捷报频传,州域内G7、G331、G312、S21、S20、S101、S327等7条新建、改建国省道通车,“六横十纵十二连”公路骨架初步形成,全州公路通车里程14818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11.16%。先后建成乌将、将淖2条干线铁路,全州干线铁路4条482.5公里;东方希望、准东宜化等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全州铁路专用线26条211.4公里,形成铁路干线为主、专用线为辅的运输网络。奇台江布拉克机场通航运营19天旅客吞吐量突破万人次,填补昌吉州民航发展空白,让昌吉州交通从“公铁时代”跨进立体交通时代。
宜居宜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行走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古韵十足的拔廊房、盘亘曲折的伴行公路、灯光璀璨的民宿客栈,一幅幅诗意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感到舒适惬意。这里四季皆景,景景不同,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重点村,焕发着勃勃生机。
“现在村里不仅人居环境变好了,小院也一个比一个漂亮,曾经外出务工的人又回来了,甚至吸引更多的‘新村民’扎根水磨沟村。”水磨沟村村民白永进每每提到此事都满脸骄傲。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人文历史等风貌特色,水磨沟村找准全域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提炼“康养”“乡愁”等文化符号,高标准打造民宿客栈和康养理疗项目,村民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吸引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涌向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级文明村等“国字号”招牌越擦越亮。
今年2月20日,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公布,昌吉州22个村榜上有名。在阜康市城关镇南湾村,你能欣赏农房外立面的特色墙画;漫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你有机会与艺术家们攀谈对话;走进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百泉村,你会羡慕当地牧民的小院生活……乡村建设各美其美,宜居宜业美美与共。乡村不再是人们纷纷逃离的“穷乡僻壤”,而是异乡人心之向往的“诗与远方”。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昌吉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统筹、双轮驱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今年以来,扎实开展22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累计打造2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自然村硬化路通达率8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9%。实施农房抗震防灾工程9001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37213户,完成1180座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用房建设。
如今的昌吉大地,城市面貌焕新升级、乡村生活和谐幸福,交通网络联接城乡,现代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不仅仅是各族群众物质生活的实际需求,更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提升。(杨鹤)